谨防推销健康食品的“伪营养师”。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建议
中国新闻网11月19日电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报道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兴趣明显增强。但相关专业资质缺乏辨别能力,却给了一些“伪营养师”可乘之机。这些“假营养师”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担忧,在社交、短视频平台上层层打造诱人服装,刻意营造焦虑氛围,精心设计狩猎套路,制造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连环骗局。
他们善于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塑造“健康管理者”、“营养顾问”的专业形象,用短而快的培训证书来装饰自己的外表,甚至直接伪造资格证书。然后是他们通过虚构的“健康奇迹”和个性化计划的言辞破坏信任,迫使打着“套餐”、“多买多省”等幌子,诱导或诱导消费者批量购买,使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。
整个过程结束后,消费者往往被骗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。更讽刺的是,无论是咨询减肥还是孕期营养支持,伪营养师的推荐几乎都是一样的,而他所谓的“个别指导”无非是一种推销。
为克服健康陷阱,消除健康问题,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,中国消费者协会、中国市场监管协会敦促广大消费者明确自己的判断标准,坚守消费底线,保障自身权益。
1. 明确的判断标准
消费者应继续对不主动采取行动的营养师保持高度警惕。展示他们的证书,制定将“资格”放在首位的标准,并牢记注册营养师有严格的学术、专业和工作经验要求,以及通过考试的需要。目前,日本营养师行业有注册营养师、临床营养师、公共营养师等多种营养师资格。其背后的认证机构各有不同,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第三方职业技能鉴定评估机构、中国营养协会、国家卫健委相关机构等。消费者考虑自己的需求,选择有权威部门认证的资源。应选择信誉良好、有良好专业声誉的营养师。
2、注重消费的最终结果
消费者应坚持“科学合理”消费的基本原则明确健康食品不是药物或药物治疗的替代品。 “伪营养师”为了推销健康食品,夸大其功效或宣扬其防病、治疗作用(如“降血压”、“抗癌”)。购买保健食品时,应认清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,根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择,按照标签要求和说明食用。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(http://www.samr.gov.cn)查询。消费者应仔细评估自身健康状况,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。您应该避免相信宣传或盲目购买可能会延迟治疗机会的健康食品。
3.专业版保护自己的权益
消费者应主动选择正规咨询渠道,如医院营养科、正规康复理疗机构等。在咨询、诊疗过程中,请注意保存聊天记录、付款收据、产品包装、病历、检测报告等,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。如果我们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受到侵犯,我们将首先联系并协商,我们将与经营者站在一起,提出合理要求。如协商不成,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